農業工業化4.0,錯誤的迷思

在談農業的工業4.0前,必須先理解現在全球推動的工業4.0。

工業4.0的目標分為三大項目:智慧工廠、智慧生產、智慧物流。以工業3.0為基礎,大量的利用網路進行情報的整合,從自動化轉變成智慧化,有效整合與縮短產業鏈,進而透過網路實現無人運作(注1)。在這必須要釐清一個重點,有過去的工業3.0才有現在的工業4.0。有工業3.0的自動化高度實現並且擁有「數位化」的有效數據,才能引導出後面工業4.0的大數據分析與物聯網整合。

回到農業,現行的農業生產中「人力」依然是大宗,依種植面積而決定的粗放與精緻,大大的影響生產模式。也就是說,農業依然還停留在2.0與3.0的過渡期(注2)。機械只能取代粗放農業的勞力,而人為種植的技術仍然無法有效整合並數據化,且傳統農業相當倚賴種植經驗與實地實驗。因此農業量據機發明人張孝安認為,若是農業想要工業4.0必須先找出方法能有效統計大自然與植物互相作用的數據,而不是一昧的在田裡大量加裝感測器,舊有植物工廠取得的只不過是單方面的環境數據。

假設今天農業真能數據化,並且達到以網路串通整條產業鏈,那誰會是最大的獲利者?只有消費者。當所有技術被破解與公開,農業將不再有所謂達人與老師,對於整個產業鏈的衝擊已經不再是有機不有機的問題,而是產量問題(注3);對於中盤商來說,產業鏈長度將被大大地縮短與透明化,運輸的成本與時間將會成為價差的關鍵,且同質性作物將會高度集中種植,長程運輸將會是一大考驗(注4);而消費者將能全盤了解整個生產線,也進一步提高生產要求。

再者,如果今天農業真能達成工業4.0,要面對的最大問題依然是最大產量。根據多項研究指出,2050年全世界糧食產量必須是現在的一倍以上(注5),擁有數據而無法種植又有什麼用處呢?

<※相關資料來源>

注1:

https://blog.semi.org/zh/%E5%B7%A5%E6%A5%AD4.0%E8%B6%A8%E5%8B%A2%E5%BD%B1%E9%9F%BF%E4%BA%86%E4%BB%80%E9%BA%BC

注2:

https://kknews.cc/agriculture/zg3a2jq.html

注3:

https://www.moneydj.com/kmdj/report/reportviewer.aspx?a=e2729709-d4df-42c8-95d0-1451639ed1dc

注4:

https://udn.com/news/story/7266/3241416

注5:

https://farmingfirst.org/zhongwen/

http://sa.ylib.com/MagArticle.aspx?Unit=featurearticles&id=3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