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傳承的新農業觀念與建立

對於農業,我們應該意識到未來農業的出路將不再是種植面積與大規模機械化,而是在於種植的集約技術與植物的栽種經驗。現在世界提倡數據化與電腦化,而未來的農業方向也必然的會往這個趨勢走。但最大的問題在於,自古以來農業便很少有能大量統整資料並系統性的紀錄與保存農業知識,變相造成目前大部分的農業重大突破都在科技上面打轉,並沒有實質的累積與提升農夫本身的種植經驗與邏輯,也就是沒有從根本了解植物與環境的關係。農業量據機發明人張孝安認為農業想要達成「真正的科技化」,必須先從最根本的數據搜集開始,而這勢必要先從農業在長久歷史中所累積的種植經驗開始著手研究,至於這方面最好的資料來源就是中國古代的農業記載。

中國古代農業的核心思想為——三才論,把整個農業大抵分為三個部分「天、地、人」(注1)。本篇將對於中國農業技術的這三項進行非常簡略的敘述。

較詳細的敘述可參照 《四千年農夫》富蘭克林.H.金著(注2)與 《中國古代農業》李根蟠著。

天:

先秦時代的《尚書》便記載「食哉,惟時!」,治國必須先鞏固好糧食,糧食的生產必須懂的把握時節。農業生產很大的取決於自然環境的因素,古人很早就意識到「得時之稼」的重要性,因此造就了古代農學家擁有很強的農時意識。最早的農時是以自然界的變化與現象作為依據,小至鳥獸出沒、大至氣候變化,很粗略的歸納出大規模的氣候規律以及自然界的運作關係(注3)。根據文獻記載,四千多年前的中國夏朝,就開始制定以太歲紀年的農曆(注4),其後經過統計及歸納而導出結合氣候的二十四節氣(注5)與結合物候的七十二候(注6),這可說是中國對於氣候規律與天象關係的總結。

古人面對氣候變化也產生許多的應對方法。除了最基本的生火加熱式溫室栽培蔬果以外(注7),宋代文獻中亦有記載使用蒸氣與施用熱性肥料來使花卉提前開放(注8)。在北魏末年的《齊民要術》中記載,果樹在開花期怕霜凍,因此在「天雨新晴、北風寒徹」的夜晚燃燒惡草生糞,藉其燻煙可使果樹免遭霜凍(注9)。

地:

中國自古以來便不斷的研究如何提高種植集約程度,希望能以更少的力氣與土地來達到高收穫量。戰國初年的魏國宰相李悝大力推行的變法中,制定單位面積的標準產量以期能盡地力(注10),使歷代農學家不斷研究如何高度集約的種植作物,而達到研究高峰的是西漢末年趙過提倡的代田法與西漢的《氾勝之書》所記載的區田法。趙過發明的代田法利用壟和溝的輪替同時達成休耕、防風固根與翻耕的作用(注11),並且施行輪作倒茬、間作套種、多熟種植等方法增加土地利用效率(注12),更搭配農業器具而大大提高翻土作壟與條播的效率(注13);西漢的《氾勝之書》所述的區田法則為精耕細作的極致,除了不需整地的優點以外,更是最大限度地利用施肥技術(注14)。

農業種植的過程中,土地相對於氣候好控制。中國關於土地的文獻記載大抵朝向兩個面向:有機肥料與生長環境。

中國很早就意識到地力與收成的關係,因此田地的施肥從戰國末期便有記載。西漢的《氾勝之書》中已有提到基肥跟追肥的區別且人畜糞尿皆有生熟之分(注15);宋代《陳敷農書》提出農業的革命理論「地力常新壯」,指出合理的施肥能夠有效維持地力甚至越種越肥沃(注16);清初校定的《沈氏農書》提出根據苗色判斷追肥的施肥技術(注17);清代的《知本提綱》提出製作肥料的十種方法並紀錄每種肥料的效果,更進一步地進行肥料的分類分級(注18);明朝末年《農政全書》可說是總結了中國古代的農業經驗,全書引用的文獻多達225種且有許多作者親自實驗的種植數據及處理方法(注19)。

在種植的過程中,除了人為的施肥以外,中國尤其注重植物生長環境的相生相剋之理。先秦時代的《尚書・禹貢》根據顏色把中國的土壤分為十種,並記載各種土壤周圍的生態(注20);春秋時期的《管子・地員》則按肥力的高低把中國的土壤分為18類,每類又分5種,其中詳細記載了地勢高低影響植被分佈、土壤的顏色及性質、環境中的生態關係及物種(注21)。

而總和有機肥料與生長環境的生產模式是自明末清初興起的「桑基魚塘」。桑葉養蠶、畜糞養魚、塘泥肥桑、水面種菱,透過自然的方式建立養分的循環來生產高經濟產品(注22)。

人:

在種植的過程中,除了人工調製的肥料以外,古人對於植物本身也下了很多功夫。

春秋時期《詩經》的內文中已使用「嘉種」等字,表示當時人們有良種的概念(注23);根據《史記》,戰國人白圭說:「長石斗,取上種。」顯示出人們已意識到採用良種能有效增產(注24);西漢《氾勝之書》所記載的穗選法即為育種與保種(注25);北魏末年的《齊民要術》更總結出選種與育種的制度及方法,提出種子田選種和育種的基礎技術,原理與現代的混合選種法相同(注26)。直至清朝《欽定授時通考》的紀錄,中國已有3000多個水稻品種(注27)。

除了以選育種及一穗傳(注28)的方式培育品種,中國利用嫁接的方式取得品種優良的作物。西漢的《氾勝之書》已詳實記載葫蘆的嫁接生產方式(注29);北魏末年的《齊民要術》詳細記載梨樹嫁接的技術及5種砧木的優缺比較(注30);元代的《王禎農書》總結桑樹的嫁接,歸納出6種嫁接方法(注31)。

20世紀初,中國農民用1英畝農田養活一家人,而同樣面積的地在當時的美國只能養活1隻雞(注32)。提倡自然農法的張孝安認為,中國農業的技術遠超當代的原因不只是對植物與環境的連動關係觀察入微,更重要的是中國歷代的農學家有效的記錄農業經驗與大數據分析,並不斷的建立新觀念與擴充記錄,以此來因應自然的變遷。

新科學性自然農法應該記錄的不是原始的天氣數據,而是如何應對整個環境的生態經驗。

<※相關資料來源>

注1:

http://www.zhlzw.com/ls/wh083/16.html

注2:

http://economy.guoxue.com/?p=1677

http://economy.guoxue.com/?p=3700

注3:

http://www.zhlzw.com/ls/wh083/14.html

注4:

https://chiculture.org.hk/tc/china-five-thousand-years/676

注5:

http://ihouse.hkedcity.net/~hm1203/atmosphere/climate-china-24.htm

注6:

https://www.21cma.net/article-48-1.html

注7:

https://kknews.cc/agriculture/bxm3plj.html

注8:

http://www.ihns.cas.cn/kxcb_new/kpwz_new/201611/t20161124_4700466.html

注9:

https://kknews.cc/agriculture/k9mgjk8.html

注10:

https://kknews.cc/history/96avkql.html

注11:

http://www.dushu369.com/qtyd/HTML/87234.html

http://agri-history.ihns.ac.cn/history/chapter124.htm

注12:

http://www.zhlzw.com/ls/wh083/13.html

注13:

https://kknews.cc/agriculture/a8jk2gv.html

注14:

http://big.hi138.com/wenhua/lishixue/200604/53759.asp#.XRVBuJNKird

https://contest.cpmah.org.tw/award/2016/web/c2016a061/24.htm

注15:

http://economy.guoxue.com/?p=431

注16:

https://www.chiculture.net/0810/html/a08/0810a08a.html

注17:

http://big.hi138.com/wenhua/lishixue/200604/52532.asp

注18:

http://www.xiexingcun.com/zhongguotongshi/17053.htm

注19:

https://www.itsfun.com.tw/%E8%BE%B2%E6%94%BF%E5%85%A8%E6%9B%B8/wiki-7589235

注20: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B0%9A%E4%B9%A6%C2%B7%E7%A6%B9%E8%B4%A1

注21: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9C%B0%E5%91%98

注22: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A1%91%E5%9F%BA%E9%B1%BC%E5%A1%98#2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A1%91%E5%9F%BA%E9%B1%BC%E5%A1%98

注23: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98%89%E7%A7%8D

注24:

http://www.how01.com/post_BG9eXlBl3olQp.html

注25:

https://kknews.cc/zh-mo/agriculture/nrv5eyq.html

注26:

https://kknews.cc/agriculture/y88q9oa.html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B7%B7%E5%90%88%E9%80%89%E6%8B%A9

http://www.zhlzw.com/ls/wh083/15.html

注27:

http://economy.guoxue.com/?p=451

注28:

http://www.grainnews.com.cn/content.aspx?articleGuid=520887ef-be9e-4fd9-a13a-622454baed01

注29:

https://www.4way.tw/a/281653681.html

注30:

http://agri-history.ihns.ac.cn/agrobiology/fruit%20tree.htm

https://baike.baidu.com/item/%E7%A0%A7%E6%9C%A8

注31:

http://www.pwsannong.com/c/2016-04-13/560621.shtml

注32:

http://economy.guoxue.com/?p=7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