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今傳統農業中,農產品容易因為生產過剩而價格崩盤,原因在於每項農產品的價格取決於當季的產量,一窩蜂的種植不利於商品的價格,因此在《有機能拯救農業嗎?植物工廠的存在價值》中提過政府應該帶領農夫有計劃性的生產作物,而本章將針對現有的農業標章進行討論。
目前台灣現有的官方農產品標章:CAS台灣優良農產品、產銷履歷農產品、taiwan organic有機農產品。擁有CAS台灣優良農產品標章代表此農產品是台灣自產自銷的產品,認證標準包括:整個生產線需符合品質標準、農藥的合理施用、農藥殘留量在合格範圍內,且每年都要複檢一次以上;不只是限制農藥的用量,產銷履歷農產品在生產上進一步記錄生產者資訊、生產流程、生產日期與批次,使農產品的生產資訊更加透明化;taiwan organic有機農產品簡單來說,就是「標榜」種植時不使用農藥與化學肥料,還要記錄整個產銷過程且每月都會抽查田地狀況,結合了有機生產與產銷履歷的優點。(注1)(可參考《農業的核心價值在真實的面對所有問題》)
先不論各種標章制度下所生產的農產品是否完全合乎規定,對於利用這樣的制度以建立農產品的分級與提升價值,實質上是確實有幫助到農民,但提倡自然農法的張孝安認為最大的問題在於這制度帶給消費者的觀感及信任程度是非常重要的。舉個例子來說,日本的植物工廠公司「未來」所生產的蔬菜有60%最終被廢棄處理(注2),也就是至少有40%的銷量且其產品是被日本大眾所接受,能夠達到此銷量的關鍵因素是日本社會對於企業誠信的高信任度,而日本各家企業也秉持著高度的自治來維持自己的生產信譽(注3)。但台灣的市場卻是完全不一樣的生態。
首先,台灣的農產品市場為小型集約農業的生產方式,因此需要龐大的中盤商組織來串連產地與消費者之間的運輸,但台灣產銷鏈的每個環節之間信任度不足使雙向檸檬市場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而使現今農產品市場的價格較差且充斥次級品(可參考《有機能拯救農業嗎?植物工廠的存在價值》);目前政府在各種商品上積極設立多種食品標章,以期能建立農產品的分級與價值,但在宣傳標章這方面卻不太有成效而沒有讓大眾擁有完整的產品分級意識,且台灣市場的消費者並不如日本般高度信任賣方與政府的分級政策,歷來也有許多「認證合格」的廠商發生嚴重食安問題與造假仿冒(注4),讓本身還不完整的食品標章制度背負臭名。
在《信任:社會德性與經濟繁榮》一書中,作者認為一個國家的社會經濟現象中,有20%是潛在的文化因素(注5)。因著日本社會對於企業的產品高度信任使植物工廠的蔬菜能有一定的銷量,就算其生產的蔬菜在口感與味道上與傳統田間種出的相同(注6)(解決方法可參考《機能性農業的未來趨勢》)。創森農場(S+A)負責人張孝安認為,任何一個產品的銷量取決於消費者對其信任度多少,而信任程度則是建立在賣方的誠信與態度。誠實的態度將直接決定了商品的品質。
<相關參考資料>
注1:
https://taft.coa.gov.tw/ct.asp?xItem=4&CtNode=296&role=C
https://www.medpartner.club/agricultural-products-certification/
注2:
https://kknews.cc/zh-tw/agriculture/anzpjqn.html
注3:
https://www.cw.com.tw/article/articleLogin.action?id=5035938
注4:
http://doserlin.blogspot.com/2014/04/blog-post.html
https://www.setn.com/News.aspx?NewsID=306436
http://www.snq.org.tw/chinese/11_expertcolumn/detail.php?SID=140&MID=4
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40814/
注5:
https://www.cw.com.tw/article/articleLogin.action?id=5035938
http://tvn99line.blogspot.com/2015/03/blog-post_42.html
注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