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農業上下游整合的困難問題

目前全球發展的科技農業,其研究方向皆為程式軟體與網路導入農業應用,例如微軟發明的農耕顧問系統能有效判斷植物狀況並提供種植建議,以期能降低農業對於種植經驗的依賴性(注1)。但從各國的先例可發現,此作法的執行地區多為糧食不足與低度開發的國家,且導入科技的結果也只能提高部分產量,只是把原本的低產量改善至平均值的產量而已,反之,若是讓農技團介入此地區並教導農業技術反而能達到更好的永續生產目的。而這套科技農業的作法到了已開發國家往往以失敗收場,且無法解決農民所遇到非產量的問題,例如大規模的病蟲害與土地污染問題。創森農場(S+A)負責人張孝安認為,科技農業在已開發國家需要解決的問題不是在增產,而是在既有傳統農業產銷鏈的垂直整合。

眾所皆知,傳統農業在執行上最大的難處在於種植經驗的累積(可參考《經驗傳承的新農業觀念與建立》),在生產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都需要大量的時間與金錢來累積經驗,且植物的生理及環境千變萬化使農業的變數無法透過計算去預測,所以農業知識無法速成與利用逆向工程的方式得知,也造成農業經驗上存在差異且產銷鏈內部的資訊不對等(注2),更別說傳統農業要達到垂直整合,因此在傳統的生產方式下所建立的產銷鏈是片段分工,而這也是科技農業與傳統農業最大的不同之處。

科技農業最大的優勢在於氣候的不受限,使傳統農業無法達到的跨季節與跨氣候成為可能(可參考《從事環控農業應有的態度與認知》)。標靶式環控貨櫃農場發明人張孝安認為,科技農業的環控技術可以做到完全符合植物生長所需的任何氣候,無論是植物的育苗期或是開花期皆能利用全環控做成適宜的環境,就能有效避免田間種植所帶來的風險,更進一步來說,能把農業的整條生產鏈做整合而不被上游廠商所控制是科技農業獨有的能力。

但現有的科技農場都只注重在擴廠種植與建立品牌,其原因是科技農場的生產是由研究員負責、銷售是由企業家負責,而農業這個行業卻需要通盤了解產業鏈的運作,並不是單單研究種植技術就可以賺錢盈利(可參考《大型企業進入植物工廠考量錯誤分析》)。如同日本植物工廠研究會理事長古在豐樹說:「很多人,既不懂農業知識,也沒有事先搭建好銷售渠道,就盲目地參與進來。跟栽培技術相比,營利的關鍵是如何搭建良好的銷售渠道以及提高生產性。」(注3)現在的科技農業太過於強調種植及設備,但卻忽略了農業所包含的運輸、銷售、育苗等等在產業鏈上的其他分工環節,且沒有意識到本身的優勢可以創造的商機遠大於單單賣菜,例如種植乾淨的種苗(並非無菌)給田地使用、同場內育苗保證品質、特製種苗的大小規格等等。

張孝安認為科技農業可以適用的範圍非常廣,大到整個產業鏈的垂直整合,但現在的科技農場太過於強調環控生產的環節並沒有全面的考量農業上下游的產銷生態環境與工業生產所應具備的環境結構,因此發生了軟硬體整合上的困難,難以建立新型態的農業產銷鏈。

創森公司重新詮釋垂直農場(植物工廠)認知,提出農業工業化的農業量據機構想,簡單的說就是,具備大量化生產獲利,能夠導出與導入研究的種植數據,進行模組化製造的量產,數據,工具機,農業量據機在大規模環控計劃性生產,只需透過規格化模組,SOP管理,進行工廠化生產,符合市場需求。垂直農場(植物工廠)的規模,取決於農業量據機的數量多寡,創森農業量據機(貨櫃農場)為最小體積,最多產量的農業生產設施。

<相關參考資料>

注1: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83512

注2:

https://wiki.mbalib.com/zh-tw/%E5%86%9C%E4%B8%9A%E4%BA%A7%E4%B8%9A%E9%93%BE

https://wiki.mbalib.com/zh-tw/%E6%9F%A0%E6%AA%AC%E5%B8%82%E5%9C%BA

注3:

https://kknews.cc/zh-tw/agriculture/anzpjq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