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所提「有機農業促進法」,已於2018/5/8經立法院院會三讀通過。政府為了提高有機農業產值和種植面積倍增而大力推動有機認證,並涵及產業輔導、產品管理、我國與他國雙邊有機同等性互認之產品貿易等面向,且希望建立穩健的產銷供應鏈(注1)。
此法條有兩個層面可討論:為什麼需要提高農業產值?為什麼需要改善現今的產銷結構?
為什麼需要提高農業產值?
目前全球的可耕地已經用了80%,但其中約有15億公頃(約20億個足球場)的可耕地面臨海平面上升的威脅。依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統計,每年有600萬公頃的土地變成沙漠,約1000萬公頃的土地因沙漠化而喪失經濟價值。台灣全國的耕地面積於1977年底達到高峰(922778公頃)。1996年之後,總面積年年縮水。從2005年至今消失了33000餘公頃,相當於1291座台北大安森林公園,而且長期休耕地不斷累積,從2005年的43000餘公頃增加到2014年的約51000公頃,倘若再加上短期休耕地,即達272000餘公頃,占總耕地面積三分之一以上(注2)。
台灣可耕地不斷減少,因此在有限的土地上就必須提高單位面積的產值,有機農業便是目前政府為傳統農業找到的出路。但目前的農家收入卻是「不高、不穩定、不好賺」(注3)。
截至2016年全台僅4%農家進一步發展加工、服務業,其餘96%仍維持生產初級農、畜產品,且臺灣農家全年平均所得收入僅少部分來自農業,佔22%,其餘78%均為兼業所得(注4)。可見台灣農民並沒有把農業當成主業,務農的獲利也使農民失去信心。目前政府對於小農所給予的支援是不斷的提供資金補助、租金優惠、開課輔導等等,各種好處推出但務農人數仍然下降。主因之一是農產品的價格浮動。當天災來,價錢高但產量少;天氣好,產量多但價錢低,務農很容易血本無歸。
政府該注重的部分是農業的計劃性生產(注5)。天災無法避免,但當天氣好時的產量過剩一樣會使農民虧損。政府應該引導農民,而不是一昧的提倡有機種植來拉高單價,生產過剩就算是有機種植也一樣會價格崩盤,且若是人民不信任有機種植,就算是官方標章也不會買單。
為什麼需要改善現今的產銷結構?
現今的農業結構有一個很大的弊病——資訊不對等(注6)。
台灣農業的產銷主要可分為上游的生產者、中間的中盤商和下游的消費者。
台灣的農業生產者多為小農,因此皆需要中盤商來保證自己的銷售通路,且小農因收成時短時間內大量產出的農產品「無法有效保存」,造成中盤商能從中要求小農賤賣。當收購價格偏低時,小農便不願意給出高品質的農產品,中盤商也無法判斷貨源的良莠而以價錢的高低來判斷是否收購,間接造成市面上大量充斥著次級品。
農產品本身的特性便是保質期短,因此到消費者手上之前的中盤商是必須的,而中盤商的透明化與簡化是目前政府可以改善的一個方向。例如政府所推行的產品產銷履歷是希望能夠讓產銷過程透明公開化,使消費者能夠完全得知產業生產線,並進一步認同產品價值。但此項作為卻只是為了提高農產品價值,而不是為了讓整個產業鏈內部資訊公開化,並達到良性競爭(注7)。
有機能拯救農業嗎?創森農場(S+A)負責人張孝安認為這是治標不治本的行為,若要解決上述兩個面向的問題才能完全改善農業。提高農業產值與改善產業鏈有兩個必須認知到的核心問題:
第一、現今的農業技術已經把單位面積的土地利用最大化,因此目前提高農業產值「只能」是改變作物與壓低成本。
第二、農業產業鏈長度受限於生產者與消費者的距離,距離將影響農產品品質。
現今的科技農業便是以解決上述兩項為目標。能夠提高單位生產量,就有辦法做到以量制價,甚至解決缺糧問題(注8)。
<※相關資料來源>
注1:
https://www.coa.gov.tw/theme_data.php?theme=news&sub_theme=agri&id=7314
https://www.coa.gov.tw/theme_data.php?theme=news&sub_theme=agri&id=7365
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M0030093
注2:
http://scimonth.blogspot.com/2013/05/blog-post_3303.html?m=1
注3:
https://oops.udn.com/oops/story/6698/2610184
https://www.chinatimes.com/opinion/20180707000686-262114?chdtv
注4:
https://buzzorange.com/2016/05/30/food-safety-2/
注5: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80906003190-260407?chdtv
注6:
https://wiki.mbalib.com/zh-tw/%E5%86%9C%E4%B8%9A%E4%BA%A7%E4%B8%9A%E9%93%BE
https://www.seinsights.asia/article/3290/3268/4163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70711
注7:
https://www.peoplenews.tw/news/dd71ca30-40b3-4abd-9279-3ef9eab4c4bd
注8:
https://agtech.coa.gov.tw/Topic/topic_more?id=92812620622c4b9db795226559592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