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工廠的技術,不外乎硬體的廠房研發與軟體的植物研究。台灣能在世界植物工廠研發中佔有一席之地的原因,在於這兩方面各自在台灣已有享譽全球的專業能力。
植物工廠所需要的硬體設備生產觀念必須要有三個條件:模組化、在地化、商業化。模組化生產有助於全球行銷的大量複製;在地化有助於快速適應當地的生產條件;商業化有助於搶佔市場。因此植物工廠是需要具備製程經驗、快速應變設計、商業獲利考量等經驗,而台灣的代工產業恰恰符合。
台灣代工在全世界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關鍵因素有三:代工技術、技術研發、全球產線整合管理。在代工技術上,台灣擁有大規模委託設計或製造的模組化生產經驗;在技術研發上,台灣因為島國的淘汰速度快而必須不斷創新以保持國際競爭力;在全球產線整合管理上,台灣擁有準確評估產線能力並因應產品打造出最符合商業需求的資源整合。
台灣土地以山地居多且地形高低起伏劇烈,平地比例偏少使台灣可耕地缺乏;本島因處北回歸線上,使台灣在氣候分類上為熱帶與副熱帶,全年平均氣溫在20℃以上;位處季風氣候的範圍內,東北季風受暖流影響而使冬天偏暖、西南季風帶來暖濕氣流使本島濕度偏高(注1)。因此台灣的農業生產往往需要考量多面向的氣候資訊。平地少加上氣候熱濕,使台灣在利用土地時必須提高種植密度,同時也需要解決病蟲害問題,讓農民在短時間內獲得大量病蟲害防治經驗,並能夠迅速地解決突發狀況,補足農業工業化時其中不確定的環境因子。
台灣自民國48年首派駐越南農技團伊始,截至86年6月底止,前後曾與68個國家合作,派遣的技術團隊合計105個,派駐技術人員達12000人次(注2)。目前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在亞太地區共派遣9個技術團;在拉丁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區共派遣12個技術團;在亞西地區共派遣2個技術團;在非洲地區共派遣1個技術團(注3)。
創森農場(S+A)負責人張孝安認為,台灣同時具備製程研發整合能力以及農業實務應變經驗知識,若能有效結合台灣兩大產業特性,相信能對世界植物工廠的理想實現,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力。
創森公司重新詮釋垂直農場(植物工廠)認知,提出農業工業化的農業量據機構想,簡單的說就是,具備大量化生產獲利,能夠導出與導入研究的種植數據,進行模組化製造的量產,數據,工具機,農業量據機在大規模環控計劃性生產,只需透過規格化模組,SOP管理,進行工廠化生產,符合市場需求。垂直農場(植物工廠)的規模,取決於農業量據機的數量多寡,創森農業量據機(貨櫃農場)為最小體積,最多產量的農業生產設施。
<※相關資料來源>
注1:
https://zh.m.wikipedia.org/zh-tw/%E8%87%BA%E7%81%A3%E6%B0%A3%E5%80%99#%E7%B8%BD%E8%AB%96
注2:
https://www.coa.gov.tw/ws.php?id=2291
注3: